在您开始阅读这篇文章之前,诚邀您点击下方的“关注”按钮,这样不仅能确保您及时收到类似的优质文章七界策略,还能方便与您交流讨论。您的支持是我们创作的最大动力!
文:张润晨
编辑:T
罗科索夫斯基是苏联时代名副其实的顶级军事将领之一,与朱可夫齐名,甚至可以与他并驾齐驱。三位巨擘——罗科索夫斯基、朱可夫和科涅夫——在历史上被合称为“苏联的三驾马车”。这足以说明罗科索夫斯基在苏联历史上的地位之崇高、影响之深远。
展开剩余81%尽管如此,罗科索夫斯基对朱可夫的评价并非完全正面。在他自己的回忆录中,罗科索夫斯基提到朱可夫“非常神经质,缺乏冷静和沉着的卓越品质”。这一评价不禁让人疑惑:为何罗科索夫斯基会对朱可夫有如此评价呢?
从某种程度上看,罗科索夫斯基对朱可夫的批评其实带有相当的客观性。首先,我们需要明确一点:罗科索夫斯基与朱可夫之间并不存在任何个人恩怨。事实上,罗科索夫斯基在多次场合上都曾表达过对朱可夫的欣赏。举个例子,苏德战争结束后,斯大林曾一度试图罢免朱可夫,甚至打算将其关进监狱。在这个关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,正是华西列夫斯基与罗科索夫斯基站出来力挺朱可夫,才帮助他避开了牢狱之灾。因此,可以说,罗科索夫斯基是朱可夫的“救命恩人”。
如果罗科索夫斯基出于某种“险恶动机”而故意贬低朱可夫,那他完全没有必要在战后为朱可夫出头。所以,罗科索夫斯基对朱可夫的评价,更多的是基于两人在指挥风格上的差异。
作为一名领导者,罗科索夫斯基以谦和待人著称,他不仅能够与下属打成一片,还特别关心底层士兵的生活状况,是一个少见的好将领。正是这种温和的性格,使得罗科索夫斯基难以接受朱可夫一些“严苛”的行事风格。罗科索夫斯基并非不理解朱可夫,但他却对这些做法感到不适。可以说,罗科索夫斯基虽然理解朱可夫七界策略,但某些做法让他不由得产生了反感。
在评价朱可夫时,罗科索夫斯基曾提到:“朱可夫同志意志坚定,果断有力,但有时过于严格,缺乏敏锐的洞察力。”此外,布琼尼对朱可夫的看法也同样直言不讳,他认为朱可夫对待部下“非常粗暴且严苛”。
那么,朱可夫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?
朱可夫被誉为苏联的“进攻元帅”,有着“救火队长”的名号。这些称号背后反映了他经常处于极其紧急的战场情势,面临的常常是危急存亡的局面。朱可夫自己也曾坦言:“在我面临的战场上,根本没有时间去琢磨细节。”为了应对这些危机局面,朱可夫往往采取强硬手段,这也是他遭到批评的原因之一。因此,罗科索夫斯基与布琼尼的批评其实是非常符合事实的,朱可夫确实是一个直言直行、果断严厉的人。
在战场上,朱可夫常常对下属做出极其严厉的指示,他的一句名言便是:“要么立刻执行命令,要么立刻以叛国罪枪毙!”对于那些在战场上怯懦或是制造恐慌的部下,朱可夫从不手软。他手下拥有众多行刑队和督战队,这也是苏联在二战中“恶名”的一部分,某种程度上,朱可夫也是这个“恶名”的制造者。
1941年9月,朱可夫负责指挥列宁格勒方面的作战任务,他下令严惩那些未经命令就擅自放弃阵地的军官。他甚至宣布:“你要么死在战场上,要么死在刑场上。”这句话显然是在向所有官兵传达一种信息:若不履行职责,必定面临严厉惩罚。
菲洛夫评价朱可夫时提到:“他严厉、苛刻、甚至冷酷无情,为了战争的胜利,他将生死置之度外,奉献一切。他希望自己的部下,能够勇往直前,为了责任和义务敢于献身。”
而朱可夫的对手,纳粹德国的哈尔德将军却显得更能理解他。他曾说道:“在这片残酷的东线战场上,今天的一切严酷,都是明天的仁慈。”
尽管朱可夫在同僚眼中并不总是一个受欢迎的人,但他从来没有为自己的负面评价辩解过。相反,他很坦然地接受了这些批评,并将其视作荣誉。他坚信,自己的做法是正当的,所有的质疑都可以用“我没有时间去琢磨细节”来反驳。
战场上的朱可夫是严厉的,甚至可以说是一个“杀人魔”。但朱可夫真的是想成为这样的人吗?显然并非如此。他在私人生活中的形象,与战场上完全不同。
许多二战后的英美指挥官与朱可夫见面后,都给出了较为正面的评价。英国陆军上将佛朗西斯爵士就曾这样评价他:“我听说过许多关于东线的故事,也听过关于元帅威名的传闻。但我认识的朱可夫,浑身散发着一种令人愉快的人格魅力,我确信那些流言都是无稽之谈。”
美国作家约翰·根室在战后结识朱可夫时表示:“朱可夫拥有所有苏联领导人所不具备的温和和亲切,他的脸庞充满温暖。”艾森豪威尔的儿子也认为朱可夫与自己有许多共同话题,二人一见如故。而艾森豪威尔本人也非常喜欢和朱可夫一起聊天、喝酒,他们关系亲近,犹如朋友。
实际上,朱可夫在生活中并非冷酷无情。他和家人之间的互动温馨和睦,与斯大林有着鲜明对比。尽管在战争时期,朱可夫必须采取强硬措施,但他并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“冷血刽子手”。在战后,朱可夫也曾竭力粉碎贝利亚的阴谋,捍卫了苏联的正义与民主。
然而七界策略,那个站在战场上的朱可夫,其实是被逼无奈的...
发布于:天津市新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